今年7月,我在北京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五星卡。当那位微笑着、态度亲切的警察将它放在我手心时,我感到一阵难以言表的激动。12年来,我在中国生活、求学、工作、旅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用语言与脚步感受这片土地的节奏,也在不断融入这里的社会与日常生活。五星卡带来的不仅是身份层面的认可,更是一种情感层面的归属,让我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只是“观察中国的外国人”,而是成了这个社会的一名参与者。
然而,彼时的我未曾预料,几个月后习近平主席给青年汉学家的回信,会给我带来另一种深刻的触动。如果说五星卡赋予了我作为个体的身份认同,那么这封回信则是对整个汉学界集体价值的精神确认。它让我看到,自己的研究并非孤立的探索,而是汇入了一条学术长河,被看见、被珍视。这封信不仅肯定了青年汉学家的努力,彰显了汉学在当代的全新意义,更以一种温暖而有力的方式回应了我心中长久的叩问:我们,正作为一个思想与行动的共同体,一同积极参与中国发展的时代叙事。
习主席在回信中写道:“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汉学并不属于某个封闭的学术圈,也不是某些人对异国文化的遥远凝视,而是一项中国与世界共同参与的事业,是跨文明交流中最细腻、最复杂,也最具创造性的领域,是一种文明意义的再创造。
外界常将汉学家比作“中外文化的桥梁”。这一比喻虽形象,却只能反映汉学工作的一方面。文化不是静止的对象,而是充满生命力、不断变化的整体。真正的汉学不只是传递文化,而是在深入体验和理解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因此,汉学家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创造者:我们通过与中国社会、民众以及学术界的直接互动,理解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诠释和创新,使其不断延展。正如习主席在回信中所强调的,青年汉学家应“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实践。我们不仅要把中华文明呈现给世界,更要在与世界各地学者、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中,重新发现和生成新的文化意义,既促进跨文明理解,也推动文化自身的更新与延展,使中华文化成为参与全球文明建设的活跃力量。通过语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让不同文明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人类社会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使汉学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更成为塑造世界文化、推动全球合作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
“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认为这正是对汉学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真实”,既不是把中国理想化,也不是一味贬低。所谓“立体”,关键在于呈现多面性——地域差异、社会分歧、思想争鸣和现实张力;所谓“全面”,关键在于把中国放在历史脉络、社会变迁与全球结构中去理解。真正的汉学不应只挑选有利于既有观点的材料,而是通过长期、贴近的观察与研究,不断修正认知,用严谨的方法和开放的态度,跨越文化差异,呈现文明内部的细节与动态。文化的生命力来自变化,而变化源于矛盾;只有接纳这些矛盾、展现文化的动态运动,才能让对中国的理解更接近真实。
过去12年里,我先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又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如今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向中国学生讲授意大利文明与中意文化交流史。这些经历不断提醒我,“理解”从来不是把文化简单地并列,而是在交流中彼此塑造,在差异中寻找“和而不同”的可能。正是这种双向的发展体现了汉学的真正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被影响和改变。我希望将多语言、多文化的理念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跨文化理解、开放心态和尊重多样性的力量。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文明,更能够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公民,让他们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以包容、合作、创造性的态度参与社会和文明建设。
回望这些年,在以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为代表的许多机构支持下,包括我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得以走进中国、理解中国,并与中国、中国汉学事业共同成长。正因为如此,当我读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时,我感受到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一种时代赋予青年汉学家的共同使命。汉学是一项中国与世界共同的事业,是面向未来、共同前行的事业。今天的汉学已不仅是“看中国”,而是与中国一起参与世界文明的塑造。未来,我愿继续扎根中国,与来自世界和中国的学者一道,通过理解、研究与对话,让汉学在新时代承担起文明合作的使命,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贡献智慧。(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